俄语学习网

  • 高级搜索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TAG标签
  • 俄语词典
  • 俄语翻译
当前位置:首页 »走进俄罗斯 » 俄罗斯国情 » 正文

联邦制的变形与民族矛盾的加深 --苏联解体的民

时间:2012-05-12来源:互联网  进入俄语论坛
核心提示:三、联邦制变形原因透析 1、思想理论根源 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就提出,联邦制是实现建立各民族完全统一的中央集中制国家的过渡形式,这一观点得到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
(单词翻译:双击或拖选)

三、联邦制变形原因透析
 
  1、思想理论根源
 
  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就提出,联邦制是实现建立各民族完全统一的中央集中制国家的过渡形式,这一观点得到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肯定,从而为以后苏联领导人在形式上维持联邦制,实际上推行联盟中央集权的单一制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斯大林是一贯反对联邦制的,在1924年12月列宁刚逝世不久,他在为《反对联邦制》(1917年3月撰写的)一文重新注释时提出,现在的联邦制必然要走向各民族完全统一的中央集中的单一制国家。因此,从30年代末开始,斯大林虽然名义上保留联邦制形式,实际上却认为实行中央集中的单一制的条件已经成熟。这就导致1936年苏联宪法取消了加盟共和国许多自主权,从而逐步形成了联盟中央高度集权制。50-8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尽管口头上也宣布“要完善和改革”国家体制,扩大加盟共和国独立自主权,但实际仍然维护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联盟中央高度集权制国家的原则。
 
  2、一党执政是联邦制变形的政治基础
 
  从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起直到80年代中期,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除外)虽然都有自己的*****和中央领导机关,但它们的一切活动必须听命于苏共中央指挥。因为各共和国*****中央领导机关直接由苏共中央组建,各共和国党中央领导人也直接由苏共中央委派。其结果,各共和国*****变成了完全听命于苏共中央指令行事的地方党组织,没有任何独立自主权。而且,苏联宪法和各加盟共和国宪法规定,*****是全社会的领导力量,*****是社会政治制度、各种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领导核心,是唯一的执政党,其他任何社会组织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执行苏共中央各项决议,完成苏共中央提出的各项任务。因此,在苏联形成不仅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联盟中央,而且联盟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苏共中央,这是导致联邦制变形的重要政治根源。
3、单一国家计划经济是联邦制变形的经济基础
 
  30年代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规定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高级形式,集体所有制要逐步过渡到国家所有制。同时,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计划就是法律,各共和国必须按照联盟中央统一计划发展工农业生产,统一调配各种产品,各共和国实际有权支配的产品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在生产力布局上,各加盟共和国按照中央统一计划实行专业化分工,致使各共和国在经济上对联盟中央依赖很大。由此可见,在中央计划经济和国家所有制下,联盟中央直接控制各加盟共和国经济,导致联邦制变形。
 
  4、沙俄帝国传统的影响
 
  苏联的前身是俄罗斯帝国,沙皇政府对各民族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几百年,完全剥夺了各少数民族的独立自主权利。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资本主义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沙俄帝国的特点是在20世纪初未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转变成为高度集中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和封建专制势力交融在一起。正如列宁所说,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国家制度具有明显的中世纪野蛮、落后和军事封建官僚专制的特点,与欧洲其他邻国相比,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更加反动,整个俄国是没有民主和自由的专制社会。这样,苏联在国家体制建设方面短期内很难摆脱沙俄帝国的封建专制传统的影响。这是联邦制变形的历史根源。 5、国际环境的影响
 
  20年代初,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团结各民族人民战胜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推动了各苏维埃共和国的联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自苏联成立至40年代,苏联一直处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为了巩固国家政权,需要集中各加盟共和国的人力和物力以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强国防能力,这在客观上为斯大林推行联盟中央高度集权制提供了外部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和加强国防建设,特别是要争夺世界大国地位,也需要继续保持中央高度集权制。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与和平演变”战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为了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特别是要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地位,也需要继续巩固和维持联盟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
 
 从16世纪中叶开始,沙皇统治的俄罗斯就不断对外侵略和扩张,吞并了周边众多的弱小民族,到20世纪初已形成由100多个民族组成和地跨欧亚大陆的庞大的军事封建帝国。沙皇政府奉行的民族政策是,俄罗斯是以一个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把国内少数民族统统视为落后的“异族人”,对他们实行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文化奴役的殖民政策。当时,列宁在谴责沙皇政府的民族政策时指出:“俄国即使在和平时期,在更加野蛮的、中世纪的、经济落后的、军事官僚式的帝国主义基础上也打破了民族压迫的世界纪录”。沙皇政府的民族政策激起了非俄罗斯民族的强烈不满,他们长期进行坚持不懈的反抗斗争。因此,十月革命前俄罗斯帝国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民族关系非常紧张和复杂。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领导各民族工人和劳动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从俄国是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非常重视民族关系问题。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关系问题的学说,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在圣彼得堡举行武装起义成功,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接着,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农红军向俄罗斯边疆地区推进,领导当地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斗争,陆续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坚持把解决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问题与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俄国革命实践中,列宁提出实现民族平等作为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自决作为促进各民族联合和团结的重要原则,并把这两项原则作为建立苏维埃联邦制国家──苏联的基本指导原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TAG: 思想理论根源


------分隔线----------------------------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