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中俄学院大四学生仍坚持上课
五月初,又到毕业季了。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都干嘛去了?外出找工作?到图书馆自习准备考研?或者,在毕业之前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在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大四的学生还在平心静气地听俄罗斯教师用俄语授课。所非记者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是事实。
日前,在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的教学楼里,来自新西伯利亚大学的俄罗斯女教师叶莲娜正在用俄语为四年级法学专业学生讲授国际私法课程。在另一间教室里,俄罗斯教师叶菲莫夫正在给大三的学生讲授生物统计学课,同样是用俄语讲的。据了解,当天同时还有5名俄罗斯教师在其他班级讲课。
中国学生上外教的课能听懂80%以上
听外教用俄语讲课,而且是国际法、生物统计学这样的不是高大上就貌似很难很深奥很枯燥的课程,黑大的学生能听懂多少?法学专业女生郭宇佳快毕业了。她对记者说,她能俄罗斯教师讲课,能听懂80%至90%。她自信满满地认为,与其他外语类院校的俄语专业毕业生相比,她的优势在于,她在大学期间既学习了法学专业,又熟练地掌握了俄语。记者接着问:“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呢?”她说,希望毕业后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比如为贸易公司做法律顾问,或到涉外律师事务所当律师。
郭宇佳的同班同学孙祁暂时没有找工作的打算,因为他已被保送到新西伯利亚大学读研了。俄罗斯老师讲专业课时,他借助电子辞典,能听懂90%以上。这不奇怪,因为他在上小学期间就开始学习俄语了,还在俄罗斯待过半年。在上大学期间,他除了积极掌握俄语这门语言工具外,还比较深入地学习了法律专业知识。他认为,现在很多的贸易洽谈,单靠俄罗斯语言文学知识是不行的。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就无法妥善处理各种国际贸易纠纷和起草政府间合同。
“专业+俄语”增强毕业生对未来信心
懂外语的翻译人才不懂其他专业领域知识,而懂专业的人才又难过“语言关”。这是开设有外语专业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老大难问题。据黑龙江大学校长何颖介绍,黑龙江大学于2011年同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大学合建中俄学院,采用“专业+俄语”的战略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打破中俄两国多年交流中的人才瓶颈,培养精通俄语、熟知俄罗斯国情、又具备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中俄学院改变传统教学思路,从俄罗斯全方位引进优势教育资源。
据黑龙江大学宣传部提供的数据,自2013年3月至今,已经有100余名俄罗斯教师来到黑龙江大学为中俄学院本科生授课。俄罗斯教师所授课程占本科生专业课程的70%。中俄双方制定共同的培养方案并建立共同的实验室,现已开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物理学、生物技术、金融学、法学等6个专业。
据中俄学院院长贾旭杰介绍,学院采取订单式培养的制度。为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中俄学院已与中兴公司俄罗斯代表处、国内最大的对俄购物商务平台赛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地区著名国际贸易公司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中俄学院采取小班制授课,每班平均人数18-20人,一周6天制授课,实行晚自习答疑制,每班配备学业导师,随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通过合作办学,中俄双方的办学理念发生碰撞,正在对双方产生积极影响。中俄学院在教学实践中有选择地借鉴俄方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实验课和讨论课的比例不低于总学时的30%,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和学生自我讲授式等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在考核方式上,除笔试外,加大口试和论文所占比重,突出培养和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俄语课程坚持月考制,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俄方也从这种合作中受到启发,不定期地邀请中俄学院的老师赴俄就教学改革进行研讨,特别对中俄学院的管理经验很感兴趣,希望将来也能邀请中国老师赴俄罗斯讲课。
“俄罗斯高校的一些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值得中方学习和借鉴。”中俄学院院长贾旭杰感慨地对本报记者说。据她介绍,在俄罗斯的一些办得比较好的大学,实行开放式教学,师资的调配、学科的设置打破了学科和行业的壁垒。比如,新西伯利亚大学的教师大多同时又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研究人员,该校的法学课甚至请一位当地负责法律事务的杜马议员来授课。
中俄学院副院长祖雪晴举例说,俄罗斯老师讲授理工科的课程,一般是将理论课、讨论课和实验课有机结合起来,其中讨论课所占时间甚至比实验课所占时间还长。这样安排的理由是,很多思想的火花是在讨论中激发出来的。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院长白文昌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俄语+专业”的教学模式,的确对传统的俄语教学模式带来了挑战。比如说,他所在的俄语学院以前偏重于俄罗斯语言文学的教学,新建的中俄学院则偏重于理工科和金融类专业。相比之下,后者的毕业生多掌握了一门专业,在就业时会对俄语学院的毕业生构成竞争。这种不利形势迫使俄语学院在培养模式上进行新的探索。
(转自环球网)